(一)生產性毒物的定義
生產性毒物,指在生產中使用、接觸的能使人體器官組織機能或形態發生異常改變而引起暫時性或永久性病理變化的物質。
(二)生產性毒物的分類
按存在形態,生產性毒物的分類如下:
(1)固態:如氰化鈉、對硝基氯苯、顆粒物(包括粉塵、煙、霧、微生物)等;
(2)液態:如苯、汽油等;
(3)氣體:在常溫常壓下呈氣態的物質,如氯氣、氨氣、硫化氫等;
(4)蒸氣:在常溫常壓下為固體或液體的物質,由固體升華或液體蒸發而形成的氣體,如苯蒸氣、汽油蒸氣等。
(三)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1、呼吸道
經呼吸道吸入并通過肺吸收,是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最常見、最主要、最危險的途徑。
呈氣體、蒸氣、顆粒物等形態的毒物均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經呼吸道吸收的毒物吸入肺泡后,很快能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循環中,毒物隨肺循環血液而流回心臟,然后不經過肝臟解毒,直接進入體循環而分布到全身各處。一般來講,空氣中的毒物濃度越高,顆粒物毒物粒子越小,毒物在體液中的溶解度越大,經呼吸道吸收的速度就越快。
2、皮膚
在生產過程中,毒物經皮膚吸收而中毒也較常見。某些毒物可透過完整的皮膚進入體內。皮膚吸收的毒物一般是通過表皮屏障到達真皮,進入血液循環的。
脂溶性毒物可經皮膚直接吸收,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機磷化合物,苯及同系物等。個別金屬如汞也可經皮膚吸收。某些氣態毒物,如氰化氫,濃度較高時也可經皮膚進入體內。皮膚有病損時,不能被完好皮膚吸收的毒物,這時也能大量被吸收。除毒物本身的化學特性外,毒物的濃度和粘稠度,與皮膚接觸的面積、部位,及外界的氣溫、濕度等也會影響皮膚的吸收。
3、消化道
在生產環境中,單純從消化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的機會比較少見。往往是由于手被毒物污染后直接用污染的手拿食物吃,造成毒物隨食物進入消化道。
消化道吸收毒物的主要部位在小腸,尤其脂溶性毒物在腸內吸收較快。絕大部分由腸道吸入血循環的毒物,都將流經肝臟,一部分被解毒轉化為無毒或毒性較小的物質,一部分隨膽汁分泌到腸腔,隨排泄物排除體外,其中少部分可被吸收。有的毒物如氰化氫,在口腔內即可被粘膜吸收。
(四)生產性毒物的危害
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過量接觸生產性毒物可引發的中毒稱為職業中毒。
1、職業中毒分類
(1)急性中毒:一次短時間的,如幾秒乃至數小時的經皮吸收或呼吸道的吸入。如經口時,則指一次的攝入量或一次服用劑量引起的中毒。
(2)慢性中毒:長時間的吸入、經皮侵入或經口攝入數月或數年引起的中毒。
(3)亞急性中毒:介于急性與慢性中毒之間的中毒。
2、常見的職業中毒
常見的職業中毒按化學物質的類型、用途和毒性作用,可分類如下:
(1)金屬中毒:金屬,特別是重金屬,侵入人體后,達到一定濃度(劑量)均可產生毒性作用。鉛、汞、錳、鎘、鉻、砷、磷等各有不同的靶器官,而出現各具體特點的臨床表現。
(2)刺激性氣體中毒: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光氣、硫酸二甲酯、臭氧等氣體主要引起急性中毒,出現急性支氣管炎、化學性肺炎和肺水腫。
(3)窒息性毒物中毒:一氧化碳、硫化氫、氰化物、二氧化碳等中毒,可引起缺氧而發生昏迷。
(4)有機溶劑中毒:醇類、酯類、氯烴、芳烴等,具有脂溶性,親神經,主要有麻醉作用。此外,苯可抑制骨髓造血。
(5)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
(6)殺蟲劑等農藥中毒: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可發生昏迷、抽搐。此外,有機磷可引起肺水腫。